杨朔是勇敢无畏的,拓王为了求生更勇猛,更无退路。

    单论士气,双方是旗鼓相当的。

    凉州城作为军事重地,易守难攻,半年多的时间,双方打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攻城守卫战,拓王寸步未进,还折损了不少的兵马。

    杨朔这边不论是兵力补给还是后勤物资,都能源源不断地保持着供应。所以他根本不着急,完全以消耗拓王实力为主要作战目的,并没有出城正面与之硬碰硬,损失极小。

    这个战略是行之有效的,拓王急得抓耳挠腮却也没任何办法,主力只能硬生生被拖在了凉州城,进不的,更退不的,把个杨朔恨得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可远在京城的帝王不知道这些。

    他只知道,这半年多的时间里,杨朔寸功未建,连丢掉的两座小城都未收回来,言语间便有了微词。

    兵部自然是要维护武将的,而且也理解杨朔的做法。

    其他带兵的军侯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,纷纷为杨朔辩解。

    皇帝有了自己的看法,根本听不进不同的声音。

    虽有武将的支持,但是,大殿中文臣是占了多数的。

    人上一百形形色色,有不少人是善于见风使舵,阿谀奉承的,为了迎合帝王心思,反对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尤其是以国丈温良恭为首的小团体,认为杨朔不出击就是在拥兵自重,若是有了反心,其祸患更重,谏言收紧西北的补给供应。

    皇帝虽未明确表态,但这个建议却是得到了他的默默认可的,还觉得皇后一家甚为贴心,忠心可嘉。

    更念及当初第一个提议削藩的功劳,不仅下诏书立了温皇后的儿子为太子,还把温良恭任命为新的户部尚书。

    两道旨意下来,朝臣瞠目结舌。

    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倒也无可厚非。但既立了有温家血脉的太子,为何还如此扶持温家?不怕一家独大?